当前位置: 首页» 智库成果» 专家观点

专家观点

《环球时报》:(蓝庆新、籍雨桐)中欧班列“硬核”助力国际经贸

作者:蓝庆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籍雨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原发于《环球时报》 2024-04-30

日前,内蒙古二连浩特迎来了该口岸今年第1000列出入境的中欧班列,较去年突破“千列大关”提前了8天。伴随“一带一路”建设日益深入,中欧班列历经十余年快速发展,凭借便利快捷、安全稳定等优势,夯实了亚欧大陆互联互通的基础,对中欧之间乃至全球经贸的影响也持续加深。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地缘政治紧张导致海运成本上升、国际物流时效和安全存在较高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欧班列的稳定性与效率优势得以凸显。今年一季度,中欧班列累计开行4541列,发送货物49.3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9%、10%。作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经贸合作最具成效的贸易通道和发展载体,中欧班列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压舱石”作用明显增强,为全球经贸稳定和复苏提供了重要动力。

中欧班列拉紧了中欧经贸合作的纽带。截至2024年3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8.7万列,联通欧洲25个国家222个城市,强化了中国与欧洲之间的经贸联系。而在中欧班列运载货物品类中,汽车、电脑、机器人等高附加值、高科技商品占比逐年提升,如今已达到40%以上。这不仅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升级,也向欧洲市场提供了更丰富的商品选择。此外,班列节点城市还为沿线国家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从中国重庆、成都、西安到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波兰马拉舍维奇、德国杜伊斯堡,这一系列中转集散中心有效连接了中国生产基地与欧洲消费市场的同时,也为欧洲当地特色产品进入中国乃至亚洲市场开辟了新的通道,持续带动中欧产业发展升级和居民就业,推动营商环境改善,为沿线各国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未来,随着数字经济发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推进以及中欧经贸合作机制的持续深化,中欧班列的“织线成网”将更加完善,服务也将更加多元,覆盖国家作为全球经贸新增长极的作用也将日益凸显。为此,强化中欧班列的国际经贸促进效应,相关方仍需从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持续提升中欧班列日常运营效率,推动中欧班列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加持下,中欧班列的各国运营商们应着手共同实现物流应用智能化,强化信息联通机制,充分发挥沿途各枢纽的集散作用,优化载货和班列调度,持续推进从“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开行方式的转变,实现运营模式集中化和高效化。同时,可以鼓励灵活出台服务产品,积极跟进市场需求动态,如提供季节性班列或定制专列等,实现供应链与价值链共融共通。

第二,在保障既有线路安稳高效运行的同时拓展新线路、扩大覆盖范围。一方面要建立协同应急响应机制,组建联合机构定期评估现有线路风险,针对潜在的地缘政治风险、自然灾害建立预警与快速响应机制,确保线路的安全稳定。另一方面,宏观上更多的线路也意味着更大的稳定性。规划者继续研判分析过境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家的中南部通道、探索北极航线等备选路线,并与中欧陆海快线衔接,提高中欧班列的通行能力和网络覆盖。

第三,积极扩大中欧班列的品牌力和国际影响力。从长远来看,中欧班列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品牌建设和国际市场营销。因此,应鼓励班列遵循“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在集中资源,整合打造统一品牌、统一标识的中欧班列的基础上,积极承办国际物流论坛等重要国际会议,增强中欧班列品牌曝光度。同时,运营公司应积极同国内外主体在政府逻辑和市场逻辑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组建专业团队,细分目标市场,针对不同区域展开定制化、在地化推广,通过过硬的服务质量与高标准、多样化的宣传寻求国际物流巨头和“一带一路”沿线新兴项目主体的战略合作,让中欧班列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信誉度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第四,增强中欧班列绿色发展水平。如今,中欧班列建设已进入优化升级为主的整合阶段。鉴于欧盟正逐步实施碳边界调节机制,有必要提前在物流领域布局绿色、低碳、减排的措施。而在这一领域我国具有充分的产业链优势。通过强化与沿线国家政府协调联动,发挥亚投行、丝路基金和政策性银行作用,从境内外沿线基础设施着手,积极推动老旧铁路路段现代化改造,包括铺设双轨和电气化线路、推动各国使用电动或液化天然气等新能源机车车辆、沿线设施供电换用太阳能和风能、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环保材料等。这样不仅能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还加速了沿线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给促进经贸发展的中欧班列再添一抹低碳的绿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