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孙洁:加强数字基建与信息共享 提升公共卫生治理能力
本文原发于人民论坛网“2020国家治理高峰论坛应急管理峰会”专题
2020年初,一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无声战役打响。此次疫情来势凶猛,在武汉封城之前,已有四百多万人员离开武汉,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数万人感染,各个省份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全国300多支医疗队、四万多名医疗队员驰援武汉,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经历的一场伟大斗争,更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空前的人民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经受住了严酷的考验,短短数天,迅速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防控的工作局面。大灾之后的复盘反思可以对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供经验。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完善强弱与否,既体现在日常的社会运转之中,也体现于国家和社会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之时,特别是应对各类突发危机事件的能力。与2003年抗击“非典”相比,此次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有着高科技、大智慧的支撑。目前,国家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使数据从技术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要素。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数据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实现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在内的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数字建设、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共享三者缺一不可。其中,数字建设是基础,信息共享是关键,互联网技术是核心,而智慧化、智能化卫生建设是目标。目前,我国在“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已经取得阶段性成就,众多城市都在打造智慧之光,但应用重视不够。智慧城市既要重视建,更要重视用,不重视使用,智慧之光照亮不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如何将“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应用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形成智慧卫生体系,是我们痛定思痛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针对此次新冠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政府应更加自觉、主动拥抱数字技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国家数字化治理能力和水平,做到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顶得上,“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去虚向实”“由点带面”,深入社会治理方方面面。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基建思路的提出,不仅预示着经济增长动能的转变,对于提升公共卫生治理能力来说也至关重要。
首先,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促进公共卫生数据资源共享。在国家层面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公共卫生数据共享交换机制;积极应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建立公共卫生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促进医疗数据、药品数据、交通数据、视联数据、人口数据、旅行数据、物流数据、卫生防疫物资供应数据的可信安全共享交换。通过对本次疫情治疗防控的大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对全国的人口总量,地区分布人口流动区域已经全民健康情况,都可以在国家的层面汇总分析,为以后的决策(如基础设施、医疗、教育、养老等建设)提供真实的依据。
其次,开展数字化协同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应急联动响应体系。
一是建议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开展疫情的信息化治理,建立由中央统筹、全国数据共享的“新型肺炎疫情大数据动态监测防控体系”。在政府内网及公共外网录入和发布医疗资源配置信息,一方面将国家划拨、社会援助的物资和慈善款项“建档立卡”,在阳光下运行,避免腐败情况发生;另一方面,面向公众发布医疗资源信息,包括指定医院的病床数、发热门诊人数、出诊医师信息等便民信息,公众一旦出现症状,可以就地快速就诊。
二是从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入手,搭建“简单、实用、好用”的防控体系,避免形式主义情况出现。该防控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确诊患者数据库:将全国各地确诊患者“建档立卡”,采集录入病发过程(接触环境)、患病症状、用药情况、康复状况等,为查找病源、研发药物和治疗方案提供数据支撑;(2)疑似患者数据库:将各种疑似患者情况、特征录入,用大数据分析找出共性,作为排查患者的依据;(3)地区人员数据库:①离开人员数据库:根据身份证号码和高速公路通行费缴费记录,精准统计通过飞机、动车、自驾车等形式离汉人员信息,动态采集监控离汉人员的行程及密切接触人群,一旦发现疫情,由当地指定医院隔离救治,对密切接触人群进行医学观察,避免扩散;②留在地区人员数据库:以社区、企事业单位为单元,建立人员健康数据库,每日上传体温、有无咳嗽、有无接触患者等情况,如出现疑似症状,立即有医疗力量介入。
三是建立并完善省级医疗垃圾处理处置信息化平台。完善现有医疗垃圾产生、转运及处理处置信息系统,纳入新增医疗机构、转运设施、处理处置能力的信息数据,形成全省统一的医疗垃圾动态信息管控体系,为优化源头控制、高效协调转运能力、合理配置处置资源等提供技术支撑。 第三,加强信息化应急指挥机制建设。依托大数据技术,及时建立完善国家应急大数据平台、指挥调度中心和指挥体系建设。建立信息化的24小时/7天监视机制和预警警告系统。依托民营企业专业优势,完善应急队伍配备。结合非典、非洲猪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等特别重大的病毒传染疫情,展开大规模疫情传播的研究预判和防控演练。加强各级应急管理人员能力建设,精通信息情报系统, 应急处理方案和基层、社区的应变能力与备灾常识。加强国际间合作机制,特别是全球疫情警报和反应合作机制。
最后,建立可追溯信息平台,提供信息化保障。开发务工人员疫情防控和流动安全大数据平台,实现务工人员健康档案、企业用工信息、上下班通行等扫码查询、扫码操作,方便快捷可操作易推广,为可追溯提供载体,以可追溯倒逼压实责任,以政府信用为务工人员担保,解决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供需双方信息共享和全过程可查核可追溯。同时,加快全国及各省市区县推进药品全链路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尽快启动医疗器械追溯体系建设,以及医疗器械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应急物资目录,重点针对应急物资中的重点药品、医疗器械品种等建立应急物资追溯体系,通过打造药品、医疗器械等重点物资从生产到流通到使用的全流程追溯,在提高药品、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水平的同时,为政府的应急物资调配提供有力保障。以医疗器械为例,在信息化追溯体系的支持下,在重点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初期,政府就可以快速掌握重点产品的产能分布、现有库存分布、流通渠道分布等情况,结合疫情发展情况,能够根据全国各地应急物资需求的缺口量,并结合产能分布和流通渠道的分布进行更为高效的调配,同时还可以做到应急物资款项的专款专用,以及下发后专途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