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新闻
“新发展格局下公共外交推动沿边开放”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惠园论坛成功举办
2024年9月21日,“新发展格局下公共外交推动沿边开放”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惠园论坛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诚信楼229会议室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联合主办,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研讨会汇聚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等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共同探讨新发展格局下公共外交在推动沿边开放中的重要作用与实践路径。
开幕式环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兼党委副书记文君教授代表学校发表开幕致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须隆教授担任主持。副校长兼党委副书记文君教授以亲身从事公共外交研究和搭建公共外交学术平台的实践经验,强调了新发展格局下公共外交对于推动沿边开放、深化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她简要介绍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外”字当头、凸显“对外”特色的办学经验及取得的成绩,学校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及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近年来取得的突出成果。副校长兼党委副书记文君教授还表达了对莅临学者专家的感谢,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副校长兼党委副书记文君教授致开幕辞
陈须隆教授主持开幕式
主题研讨环节,多位知名学者围绕“新发展格局下公共外交推动沿边开放”的主题,从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阐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赵鸿燕教授担任主持。
外交学院副校长高飞教授以“百年变局下沿边开放的新形势与新挑战”为题,深刻剖析了当前国际形势下沿边开放的挑战与机遇。高飞副校长深入探讨了在百年变局背景下,中美关系的新挑战以及沿边开放的重要性。他认为,公共外交对于讲好中国故事至关重要,并提出做好公共外交需要提升我国对外传播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强调了公共外交在塑造大国形象和国民心态中的作用,并对中国的未来发展表达了坚定信心。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烈英教授从联合国的未来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角度,探讨了公共外交在国际组织中的重要作用。他探讨了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回顾了其历史发展,强调联合国作为多边外交最大平台对于促进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独特价值。贾烈英院长总结指出,尽管存在大国冲突,全球性问题仍需合作解决,而公共外交是促进这种合作的重要途径。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论坛》副主编王明进教授指出,深化改革与沿边公共外交的新机遇,为沿边开放提供了新的思路。他强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优化区域开放格局的重要指示,凸显出沿边地区在对外开放中具有关键作用。王明进教授详细说明了沿边地区在地缘、人文交流、周边外交重视程度和地方公共外交特点方面的优势,并提出了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实践的建议。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区域国别学刊》编辑部主任张颖教授以全球南方国家的身份认同与场域转换为主题,追溯了全球南方概念从地理概念到经济政治影响力的演变,分析其通过公共外交等形式如何在国际事务中增强话语权。张颖教授特别指出,中国作为全球南方的重要成员,通过履行公共外交职能,在推动南南合作和周边主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院)副研究员、《西亚非洲》编辑部詹世明主任特别讨论了我国对非洲的公共外交现状、问题及对策。他评价提出中国对非公共外交呈现出的三个特点和成绩,同时指出对非公共外交面临的挑战,如身份差异、意识形态风险和中美在非洲的竞争。未来,对非洲的公共外交应聚焦于介绍中国的发展成就,促进中非间的制度和理论交流,帮助非洲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吉林大学《东北亚论坛》编辑部孟祥臣主任分析了中日韩三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公共外交实践及其面临的挑战。中日韩三国公共外交虽有成效,但受到历史问题、领土争端和美国在东亚政策的影响,导致相互间的公共外交效果并不理想。孟主任认为,尽管存在结构性约束,公共外交在增进理解、促进合作和规范危机管理方面仍具有重要价值,对中日韩三国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王俊生研究员分析了美国及其亚太盟友对中国的认知变化以及对中国国际关系的影响。他指出美国通过战略竞争、文明冲突和经济安全问题来塑造中国形象,而亚太盟友如韩国和日本对中国的看法也出现了危机感和疏远。王俊生研究员强调,面对这些挑战,中国需要加强公共外交,包括激励措施、鼓励交流、智库平台利用和国际传播理论支撑。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白云真教授对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策略和挑战提出文化学、社会学意义上的见解。他强调了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性,指出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传播挑战,并提出了公共外交的三个关键要素:代表性、沟通性和符号性,并讨论了如何通过文明互鉴和有效的沟通手段来提升公共外交效果。同时他提到公共外交需要与国家外交相互配合,正确理解和传播中国的价值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高原聚焦于中国与邻国边境村寨之间的“跨境友好村寨”交流,探讨这种微观层面的国际友好交往如何促进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她详细介绍了跨境友好村寨的缔结程序、主要作用以及在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具体实践路径,并展望这些村寨交流在中国周边外交中的潜在作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赵鸿燕教授结合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年度课题“新发展格局下公共外交推动沿边开放”研究,和研究生许菲一起分享了公共外交推动沿边开放的云南案例,提出沿边地区公共外交推动对外开放的三个框架及实施路径:从媒体外交角度构建短期框架,通过媒体外交助力特色民族内容出圈,增强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国际传播效应;从城市外交角度构建中期框架,拓展“边民互市+”模式,同时打造城市特色品牌,推动边境城市外交;从文化外交角度构建长期框架,以相关民族文化为纽带促进民心相通。
赵鸿燕教授主持研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院长戴长征教授进行闭幕总结。戴长征院长高度评价了本次研讨会的学术成果,用“令人愉悦”予以总结,认为与会专家的发言不仅具有理论深度,也富有实践指导意义,为推动我国沿边开放和公共外交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他讨论了公共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认为公共外交是一种实践和行动,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贡献,并肯定了公共外交的主体和内容都应该“生动活泼”。戴长征院长对会议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并期待未来有更多活动推动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的发展。
戴长征院长致闭幕辞
研讨结束后,与会嘉宾参观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史馆和博物馆,深入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在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的支持下,研究团队也将继续聚焦公共外交热点议题,为推动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